重磅连发!《纲要》+《方案》,指明2023必炒主线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 临近年底,随着重磅会议即将召开,市场人士纷纷开始预测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并以……

临近年底,随着重磅会议即将召开,市场人士纷纷开始预测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并以此前瞻来年的投资主线。恰在此时,高层重磅官宣,给市场送来个一个年度级必炒主线——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

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纲要》部署了“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对此,珞珈投资分析认为——

●不同于过去,本轮扩内需更加强调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机结合。所以,那些主要由市场行为主导,或者符合产业趋势的方向,将会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年度主线)。

●本轮扩内需的核心是消费(汽车、装修链、文旅等),投资会有结构性亮点(制造业、能源基建、新基建),地产投资的权重会进一步降低。

●扩内需内涵非常丰富,在当前存量博弈格局下,主题炒作预计不会有太强的持续性。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进一步细化和聚焦,届时市场会做出选择。

复盘历史,本轮扩内需有何不同?

自1998年以来,我国共实施了4轮扩内需(1998年、2008年、2015年、2020年)。对比本轮来看,相似之处在于宏观背景——经济下行与外需疲弱。

不同之处在于扩内需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过去四轮扩内需基本上由政府主导,需要积极的宏观政策(宽货币+财政刺激)持续发力。

本轮扩内需更加强调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机结合(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刺激需求。

例如,《纲要》在工作原则部分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发展目标部分提出“到2035年改革对内需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这意味着,新一轮扩内需将会更加注重通过供给侧变革(例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来激发需求的内生潜力。

这对于A股市场的指引在于——

偏政府主导的领域,比如老基建、房地产,可能没有太大的机会。

而市场行为主导,或者符合产业趋势的方向,将会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年度主线)。

本轮扩内需如何发力?机会大吗?

从《纲要》和《方案》的部署来看,本轮扩内需的核心是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投资会有结构性亮点(优化投资结构),地产的投资权重会进一步降低(再提房住不炒)。

那么,该如何“全面促进消费”?

既然是“全面”,那必须是传统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四大领域齐发力。

对于明年而言,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汽车消费。《纲要》指出“释放出行消费潜力”,重点是“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如果说过去几年是汽车电动化时代(2022年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6.3%),那么未来几年,将大概率是汽车智能化时代。预计未来汽车促消费政策也有望从支持“买电动”转向“买智能”,汽车零部件大有可为。

11.png

二是装修链条。作为当前社零数据的“拖累项”,装修链条有望随着地产“三支箭”落地,迎来一个基本面修复的窗口。本次《纲要》虽然重提“房住不炒”,但却非常明确地支持家庭装修消费,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符合绿色、智能发展趋势的领域将会受益。

三是服务消费(文旅、免税)。旅游相关产业无疑是受疫情冲击最严中的领域之一。但随着全民免疫进程的推进,待来年疫情影响消退,居民出行信心恢复,那么这些板块的低基数优势也会显现。

接下来,再看“如何优化投资结构”?

既然是优化,那必然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比如制造业(关键领域)投资要加快、能源基建与新型基建投资要加强。

落地到A股市场,有两大方向最具潜力:

一是能源基建。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电网“补短板”势在必行。尤其是未来随着风光大基地建成并网,相应的消纳配套设施需要加快跟进。

二是以数字基建为首的新基建。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将成为核心生产力。全社会算力需求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算力基建亟需“大干快上”。数字基建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带动效应强,也将成为现阶段稳经济的重要方向。

如何把握投资节奏?

强政策支持叠加疫情影响趋弱,扩内需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年度级必炒主线。不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扩内需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落地的行业、题材也有很多。在当前存量博弈格局下,政策利好驱动的主题炒作预计不会有太强的持续性。

22.png

由于《纲要》和《方案》分别对应的是远期和长期目标,涉及的均是中长期方向。所以,中短期布局还是要进一步跟踪接下来的政策动向。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来年工作,将会对以上目标进一步细化和聚焦,届时市场预期明确,可长期持有的潜力赛道也会出现。

标签:
股权项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