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之后,市场平稳开盘,无奈沪指又被美股又带到了3000点关口前。外围风险,当前A股是否消化充分?如果市场调整充分,为什么又被带到了3000点面前?当前阶段的政策底是否牢靠?本周策略分析将由此重点展开。
反转条件不具备
经历了四个月的市场调整之后,A股就地展开大级别的反弹和反转的难度很大。市场对风险的阶段性消化充分,和风险完全解除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比如美联储5月加息之后,后面还会加,所以美联储加息风险并没有解除,只是这个节点市场消化的够充分了。与此类似的还有俄乌矛盾,不断在升级与僵持之间拉锯,每一次升级都带动大宗商品涨价,每个阶段的僵持又为市场带来情绪缓和,但俄乌地缘矛盾的风险并没有彻底解除。这两个矛盾总的来说就是,不升级市场情绪修复,一旦升级,市场又需要消化风险。所以在风险事件并没有解除的背景下,机构的信心不会轻易恢复,我们自然也很难看到机构的大规模入场,因此当前阶段对指数出现大幅反转的行情,仍然是一种奢望。
但不反转,市场是不是就没有回血的机会呢?指数反弹可以没有高度,但只要不天天暴跌,只要能横在一个区间里,各个板块的超跌反弹都是回血的机会。所以不是只有反转行情才能回血,当前阶段的筑底行情也能回血。
A股自身韧性在增强
五一节前,市场情绪就完成了一轮超跌反弹,沪指顺势收复了3000点关口。3000还在,那些看2600、看2200的观点对交易和回血起不到任何帮助。美联储加息的风险,A股是提前消化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节后A股市场的平稳开盘。当然,我们需要重新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美股对加息的风险是不是同样消化得很充分呢?A股跌了4个月,沪指跌幅超过22%,创业板跌幅接近40%。反观美股,道指近两周跌幅不足10%,所以面对同样的风险,我们可以认为美股表现强势,但同样可以说美股对风险的消化并不充分。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滞涨担忧,一季度美国增速负增长,通胀在40年新高,这才是美股真正需要担心的风险,因此外围跌多了或是多跌一点,都是其对自身风险的消化。
沪指重返3000点,有外围暴跌的拖累,也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因为佛诞节休市的北向资金,缺少了北向资金,大白马的支撑性肯定会弱一些,所以我们看到沪指在调整中竟然比弹性更大的创业板要跌得多。除此之外,人民币贬值快速突破6.7,也加剧了短期情绪的干扰。因此,把A股的回撤归咎于对美联储加息消化不充分不太合理,多个短期因素的叠加,是A股重新考验3000关口的关键。
同样是下跌,但节后市场的下跌,我们看到了市场的韧性。比如,受外围暴跌的冲击,A股低开之后,并没有扩大跌幅,创业板一度甚至翻红补缺,最后还收出了低开高走的假阳线。如果把外围暴跌这种刺激放在4月底,相信A股可能早就先跪了,但眼下A股的调整烈度明显降低了,表明市场内在有支撑有韧性。
政策对冲强化是筑底关键
市场有韧性的关键还是在于,政策对冲正在从顶层口号,变为现实,正在得到更多落实保障。比如稳增长的基建,口号喊了很多,但究竟投多少钱?五一期间,监管层要求地方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须于6月底前基本发完。5、6月份新增专项债月均发行规模将超过1万亿。今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1.25万亿元,完成提前批额度的86%,占全年额度的32.42%,发行进度快于2020年(额度3.75万亿元)同期的29.43%,远超2021年同期的10.25%。这就是“钱”对稳增长基金的保障,所以政策对冲不但没有审美疲劳,反而正在不断做实。最后能够带动市场情绪的,可能不一定是投了多少钱,但稳增长的钱洒下去之后,最后肯定能看到经济数据的拐点,这对市场预期的修复作用就会很明显。
总体来看,在政策对冲不断强化和落实阶段,指数正在重新进入到震荡筑底格局,情绪也会相应进入到修复期。由于中期压制机构信心的负面因素并没有完全解除,因此指数出现大幅反转的环境并不具备。策略上,建议继续关注光伏设备、电商、国产软件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