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最新表态进一步增强对流动性乐观预期!
发布时间:2022-06-28
摘要: 27日,央行官网发布了易纲行长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的专访内容,其中最重要表态就……

27日,央行官网发布了易纲行长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的专访内容,其中最重要表态就是:澄清货币政策只以结构性工具为主的说法,强调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

在周末的26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王一鸣在半官方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称下半年“资金总量”问题,更多将由财政政策来负责,比如可以提升赤字率+发特别国债,央行仍将以“发挥结构性工具”为主,这一度传递出让市场对央行降低期待的信号。

27日,易行长的政策态度则明显与上述委员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似乎也有权威发布,以正视听之意。

微信截图_20220628090117.jpg

易行长明确表态: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我们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也就是说,易行长明示了央行不仅会继续动用结构性工具,为实现稳经济目标,降息降准等总量性的工具也是在备选项里的,尽管不会轻易动用。

央行一把手的权威发布对宏观流动性预期显然是重大的利好纠偏,不仅会增强稳经济目标实现的信心,对于资本市场增量资金入场预期,也会有间接的刺激。接下来需关注央行在结构性工具和总量性工具的搭配节奏上会怎么处理,这将决定行情信心的高度。

稳经济政策继续主导当前市场热点方向

两部委3年、万亿投资:全面改造“老化”燃气管道、设施

6月27日,住建部、发改委要求各地开展城市燃气管道、厂站和设施老化评估工作,立即改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管道和设施。评估为“限期改造”的,要明确具体时间:不大于3年,即不晚于2025年。

这是杜绝安全事故、保民生的必然举措,也是稳增长、稳投资的又一个“可补的短板”。

此前应急管理部披露“全国已有近10万公里管道出现不同程度老化,再加上当时建设标准比较低,日常维护、保养、更新不及时,现在这方面的风险挑战非常大。”而统计显示,截止2019年城市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78.33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长度占比达到98.04%。

换言之,全国约1/8的城市燃气管道存在“维护/更新”需求!相关分析显示,全部完成更新改造,或需新增支出超过万亿规模!

而此前国办发布的《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在此背景下,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将加速推进,相关管材及管网数字化建设行业前景向好。

◎财政部下达超27亿可再生能源补助,风电光伏运营企业最受益。

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对山西、内蒙等11省区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共计资金27余亿元。其中,风电补贴14.7亿元,光伏补贴12.5亿元。

这是5月中旬国常会明确向发电央企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一部分。

据悉,自2016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1.9分后,便未再做出新的调整。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却一直呈高速增长,这导致电价附加收入难以覆盖可再生能源补贴需求,资金缺口持续扩大。据测算,截至2021年,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累计缺口4000亿以上。补贴拖欠既影响新能源开发商现金回流,也影响其扩张能力,对整个新能源发电产业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当前全球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国内能源安全局势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靠新能源加快能源替代。

由此,今年来政策面多次明确要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资金缺口,解决历史欠补问题。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补贴陆续下发,这将对新能源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有助修复新能源发电运营商现金流,也利好相关上市公司业绩。

工信部再次给新能源车赛道股加火!

27日工信部在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上表示有两个重要表态,一是表示将持续关注汽车芯片供需情况,梳理急需汽车芯片产品清单,引导整车、零部件和芯片企业协同创新,支持芯片企业加快扩充产能、提升供给能力;编制发布汽车芯片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称锂资源仍处于高位运行,将从三方面做好动力电池资源材料保障工作。包括:引导上下游加强供需对接,签订长协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海外资源;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这两个表态可谓抓住了加速扩大新能源车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20628090052.png

分析指出,芯片产能已成汽车生产的瓶颈,也直接约束了“汽车稳增长”的效力倍增成果。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原因减产约1000万辆,其中中国约减产200万辆。预计到2022年底,汽车供应链的部分半导体器件将继续短缺,全球汽车芯片龙头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等库存水平持续保持低位水平。随着政策推动国内扩产,我国MCU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的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受益高阶自动驾驶渗透,汽车CIS市场空间将快速打开,长期展望可百亿美元以上市场空间。

而虽然我国锂盐加工产能处于全球第一,但是锂资源80%依赖进口;故工信部的举措中,短期内“效果”最佳的仍是“促进国内开发、联合开发海外”。毕竟,国内资源中,四川锂辉石规模有限,盐湖提锂是国内锂资源最大增量。但传统盐湖提锂技术周期较长,且锂综合收率仅在24%左右。随着近年科技的发展,部分公司具备成熟的盐湖提锂技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海外开发方面,目前赣锋锂业、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已投资入股澳洲锂矿商Pilbara。而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也参与了澳洲重要锂矿的包销。

本轮锂周期资本开支围绕资源端展开,项目扩产时间更长(2-3年),市场普遍预计锂矿供应紧张的局面要到2023年才能缓解,短中期锂盐价格易涨难跌。在此背景下,锂矿自给率高的企业竞争优势凸显。

◎四部委发布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意见,行业发展获新动能。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中医药行业因其自身特点,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依赖程度更高,但当前行业存在人员规模不足、质量良莠不齐、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的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此次加强人才建设政策落地,有助于培养起一批各层次中医药人才,打破行业发展瓶颈,为中医药行业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目前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政策已经由过去的顶层设计逐步过渡到落地执行阶段。包括新药审评、医院使用、医保支持、促进中药守正创新、发展配方颗粒等形成一系列利好政策,为中医药行业带来政策红利和新增需求。

展望后市,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大幅度好转,行业有望迎来拐点。预计到2030年中医产业规模将达到22420亿元人民币,2019年-2030年 CAGR11.3%。

细分来看,中药和中医服务发展潜力巨大。政策支持下确定性最强的方向是中药创新药、品牌中药和中药配方颗粒。而中医服务2019年市场规模为2920亿元,预期到2030年规模将达到18390亿元,CAGR为18.2%,增速可期。

◎海南省发力免税消费,相关概念有望受益。

据海南省新闻办称,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拉动海南经济发展,海南将于6月28日起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为期半年的首届海南国际离岛免税购物节(2022年)。

据悉,一方面,活动资金支持力度空前。在5月1日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离岛免税购物优惠的基础上,6月25日期海南再发放2000万元离岛免税消费券,省内外离岛旅客均能享受满减优惠。此外,海南表示将适时再追加安排7000万元消费券,让旅客购得开心、购得满意。

微信图片_20220628090059.png

另一方面,供给层面也有所丰富。海南省印发《促进2022年离岛免税销售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开设免税店与酒店、景区旅游专线,丰富邮轮旅游、亲子研学等旅游业态,加速推进“旅游+免税”高质量融合发展;上海浦东支持国产品牌化妆品在免税店设立销售专区。

全国来看,受益于旅行限制放宽,海南机场客流已有明显回暖。6月25日当周客流约为38万人次,预计6月最后一周客流约为44万人次,已迈入高增阶段,在后续暑期、国庆假期、冬季等客流旺季将迎来快速增长。因此,海南的机场和免税市场有望率先迎来修复。

警惕基建和煤炭能源股的短调压力

其一,监管总局部署煤价督查工作,煤炭板块短中期继续承压。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以6月—9月为集中检查期,突出电煤重点,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为严防国际能源价格对国内通胀的传导及对国内稳经济的干扰,监管层显然把控价重头放在国内唯一具有相对定价的煤炭板块上了。一边尽力释放“先进产能”,一边市场+行政手段双结合地遏制煤价上涨。从成效来看,政策短中期的控价作用还是很突出的。目前国内焦煤期货主连几乎已跌回年初的相对低位了。另外,随着外部俄乌地缘冲突的僵持,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也在减弱,这对国内煤炭等保供控价也有利。因此,煤炭板块短中线都仍需规避。

不过,也必须指出的是,监管层不断出政策降温的反面,实质是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担忧。而国内只对煤炭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在进口依赖度较高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完全要看欧美商品交易所和OPEC+的脸色,煤炭同时也与油气价格有联动。因此,一旦欧美在对俄制裁上有新的收紧,或OPEC+又有控产的动作,国内的控价政策效果立马就会大打折扣,则能源股机会就会再次来临。

其二,G7官宣6000亿美元“全球大基建”战略对抗中国一带一路。

6月26日,G7正式启动一项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目的是在5年内筹集6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

这个所谓的战略普遍被认为实质是用来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从这种逻辑说似乎对中国基建行业是不利的?其实不然。市场应更重视另一种逻辑:

一是,G7的重视和针锋相对,恰恰说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性,基建狂魔不仅在全球收割基建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政治意义也同样重大。

二是,根本不用担心G7能抢我们基建生意。拜登口气是大,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资金不过是口号声的九牛一毛。据悉,去年G7峰会上,拜登也曾宣布过一项“剑指中国”的全球基建计划,但最终的进展与其最初承诺的数十亿美元相去甚远。反而,G7牛皮吹的越大,更能反衬中国基建实力。

三是,G7对中国基建海外扩张的警惕和遏制,只会强化国内基建进一步挖潜增效的动力,基建稳增长只会被放大。

因此,G7也开始重视全球搞基建,实际上只会强化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评估,以及对中国基建行业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对A股基建板块依然是利好逻辑。

标签:
股权项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