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美元+高通胀袭扰:国内以“大基建+稳就业+再贷款”对冲
发布时间:2022-05-09
摘要: 美股“充分预期了美联储未来的多次加息”,但似乎并没有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给予足……

美股“充分预期了美联储未来的多次加息”,但似乎并没有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给予足够的“计价”,这使得短期内美股美债市场面临的新的情绪波动。从中期角度看,美联储和西方央行的持续收缩,是否会在“某个敏感时刻”捅破全球资产的“泡沫”,也是一大不确定性风险(虽然都在预期美欧央行会尽力避免这种“极端情况”),国内投资人必须提高对上述不确定性的警惕。而政策面也在做“风险对冲”的政策储备,现阶段,有关方面不仅把政策焦点放在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上(县域的大基建,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等),也在提高金融领域的“防风险/稳预期”工作……

20年来美元指数首破104:人民币资产或可避险

5月6日美元指数站上104,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

面对强势美元,全球风险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配置,连黄金也失去了避险功能,区别只在于跌幅多寡。虽然当前美股已包含了“足够的加息预期”,但上周五出现的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同涨,仍然反映全球金融条件和流动性的紧张。而对于尚未极度悲观的美股而言,这可能只是定价衰退预期的开始。Q2-Q3是美国经济、高油价、加息缩表等因素共振的时间,美股业绩下滑可能更明显,届时可能还有第二波调整。对大宗商品而言,参考“海通国际全球大类资产价格极端偏离度指数”,目前价格偏离度已达到09年金融海啸以来最高。考虑到全球金融机构的高杠杆、隐蔽的风险敞口和复杂的交易,这些伤害有可能进一步放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国内而言,在决策层已经定调“预防‘更大不确定性’/制定新预案”的背景下,预防金融风险的警惕性会提升,因此,虽然强美元有利于出口,但政策面仍要平滑“人民币两周贬值超两千个基点”的极端情况;短期虽然还有贬值压力,但人民币中期趋势仍将保持双向波动/基本稳定。只要国内复工复产顺利,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币资产仍有可能成为美元资产以外的又一个“避风港”

巨头不增产,美制裁OPEC也难压低“高油价”

面对全球高油价,美国政府弹压不利,想起了“制裁OPEC垄断”的戏码;而一边断绝俄油的欧洲,又在挖空心思的“挽救伊核协议”,以期让伊朗填补俄油的空缺。但这些补救措施均不能抵消石油巨头“不愿增产”的现实!美国页岩油厂商甚至选择了减产!一季度的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将比上一季度下降2%-8%。美国九大石油生产商表示,其一季度向股东派发94亿美元红利,比他们对新开发项目的投资高出约54%。

持续的供给瓶颈,始终是推升油价上涨预期的关键动力,也间接激化着高通胀的压力。面对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位,国内保供稳价的力度也在提升。短期看,国内成品油价还有上涨的可能,但考虑到国内稳增长的需要,对制造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能源价格,有关方面大概率会采取“限价/补贴”的方式,减轻实体经济的能源成本负担。这或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三桶油原本“丰厚的高油价红利”,但考虑到“已经翻倍的油价”和上游能源企业的“行业垄断”优势,能源生产企业仍有“足够的盈利预期”

城镇化转战县城:交通、排涝、管网率先受益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下简称“县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

县城建设是扩内需(投资+消费)的重要抓手。县域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但其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较大的差距也预示着巨大的潜力。以消费为例,2021年双11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491亿,而其中来自下沉市场的新用户占比超过77%

县城建设将重点从特色优势产业(消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基建互联互通、防洪排涝、管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以及县乡功能衔接互补等五个方面入手,相关领域将迎来扩容机遇。县城建设大概基建先行,交通、防洪排涝、管网改造等环节率先受益。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向低线城市渗透,家电、数码、美妆等国货望受益

决策层连续出手稳就业:景气度有望逐季改善

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5月7日在京召开。决策层指出: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保持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国内疫情形势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物价上涨。因此,国内诸多企业经营困难,用人需求也有所收缩,就业压力持续上升。截至3月31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 5.8%,已接近2020年疫情初次爆发时的水平,也是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面对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决策层曾多次部署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例如,2022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 617.58 亿元,比去年增加 51.68 亿元;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等。

鉴于4月疫情势必对就业率造成影响,4月失业率可能再次超过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5%目标,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本次决策层再次强调要促进企业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减负纾困政策以支持稳岗,有望助力就业回暖,也彰显了国家对于就业的重视。若后续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不排除有更多稳就业计划组合出台。

展望后市,当前国内疫情扩散形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节奏加速,叠加政策的不断推动,企业雇佣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并且,从中国就业研究院CIER指数历史规律可知,就业市场景气度具备明显季节性,即 Q1~Q4 逐季改善。因此,Q2/Q3/Q4我国就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

超4400亿!央行或创新更多“再贷款”工具直达行业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表示,将尽快推出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物流仓储等企业融资,加强对货运经营者帮扶。

此前,央行已经陆续推出了三大专项再贷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以及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门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

从3月底“国常会”提出“新预案”到4月底决策层提出“创新更多政策工具”,有关方面在加大稳增长的政策力度的同时,也在寻找/创新“更加直接有效/直达”,且“后遗症”更少的新工具。如今,除了财政“直达”,各种“专项债”之外,货币工具也在跟进创新“直达相关行业”的政策工具,现阶段“再贷款”这种直接扩张信用的工具/抓手,就成为重点!财政工具尤其是专项债,更多聚焦在“投资稳增长”方面,而再贷款则更多针对相关“补短板”领域。可以预期的是,在基建投资加速的同时,受疫情/通胀等因素影响的行业政策及时对冲的力度几乎同步提升,除仓储物流/科技创新/煤炭开发,储能/养老等之外,如还有新的“弱势领域”被政策关注到,不排除会有更多“再贷款”工具被创设出来

标签:
股权项目更多